汽油價減得慢 消委疑油商謀巨利

社會

發布時間: 2016/06/08 08:00

分享:

分享:

消委會最新的車用燃油價格監察報告顯示,在成本如油站地價微漲、本港私家車數目在2013至15年間增近一成半下,本港汽油牌價減幅仍低於進口價及國際油價水平,質疑油公司或謀取巨利。

香港汽車高級駕駛協會批評,消委會若能證實油公司賺取不合理的利潤,應帶頭為車主發聲,亦有業界建議政府監管油公司的定價。

國際原油價格呈下行趨勢,不少車主及團體一直認為油價加快減慢。消委會昨指出,由前年7月至今年3月,國際油價下跌63.8%,進口價亦跌逾半,但同期車主去油站入油,每公升只是少付19.3%,意味國際油價或進口汽油價格跟零售價的差距持續擴大。

自2013年上半年到今年首季,國際原油價格與汽油牌價,平均價格差距由每公升5.53元,逐步增至每公升6.21元,升幅約12%;而同期汽油進口價與牌價之間的差距更由每公升4.36元,擴闊至每公升4.96元,升幅達14%,當國際原油價波動日數頻密,平均價格差距愈見明顯,反映油公司有可能從中獲取更多毛利。

消委會又發現,由2003年起12年間,地價成本按每公升汽油銷售量計持續下跌,由1.3元微降至1.25元;總地價每年成本由7.356億元升至7.652億元,微升4%;惟期內油公司的銷售量升幅達8.7%,加上本港領牌汽油車數目由3年前的49萬輛,升至去年的56萬架,意味油公司的地價成本比例一直減少。

消委會認為,本港汽油市場透明度較低,要獲取相關數據和資料以作分析,亦面對不少困難,建議政府增加資訊透明度,加強報關程序機制及多發放進口價格資料,以助公眾監察。

香港汽車工業學會會長李耀培稱,「加多減少」的做法對車主不公平,本港需要正式規管,以防油公司謀取暴利。他建議政府參考其他自由市場,設立獨立機構或部門監管油公司的定價。

香港汽車高級駕駛協會會長蒙海強指,消委會過去幾年的報告已懷疑油公司藉加多減少獲取利潤,但消委會並無實際行動改善。蒙亦質疑報告的研究方法,無納入新加坡離岸價,報告結果或不符合真實商業環境。他建議消委會若能證實油公司賺取不合理的利潤,應帶頭為車主發聲。

浸大經濟學系副教授巫伯雄則認為,薪金、汽油進口運輸費、油站維修費等其他成本因近年通脹升幅而有所增加,加上油公司亦會基於將來油價走勢預期定價,故未有將本港汽油牌價減至貼近國際油價或進口汽油價格下調的水平,或屬合理現象。

香港蜆殼、雪佛龍(加德士)及中石化回應指,油價調整除考慮燃油入口價格外,亦需衡量市場狀況及公司地價、地租、差餉、運輸、通脹、工資變動等經營成本,並強調為顧客提供燃油折扣及優惠。蜆殼及雪佛龍指單憑零售價及國際原油價作比對未能反映實情;中石化則稱顧客最終支付的款項,才是真正油價。

另外,消委會去年接獲36宗涉及車用燃油價格的投訴個案,較2013年的13宗,升幅達兩倍。

 

撰文 : 陳曉瑩 經濟日報記者
蔡可人 經濟日報記者